热爱同一种食物的人,最后能否握手言和?
“人们开始就着海水和淡水混合喝,街头到处都是拿着黄色水桶寻找水资源的成年人和孩子…” 这是《纽约时报》最新文章里,描述的加沙街头场景。
10月份巴以冲突升级以来,每次看国际新闻都觉得无比难过。在轰炸中一同被炸得稀碎的,除了昔日加沙人民的家园,还有本该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两地饮食文化。
很少有人知道,作为巴勒斯坦唯一靠海的地区,加沙拥有特别的阿拉伯风情海鲜料理;临近埃及的西奈半岛,又携带着沙漠饮食的独特气息;特殊的地中海气候带地理位置,还让日常饮食里充满了番茄、黄瓜、橄榄油、莳萝等南欧常见滋味。
当一次次看到如今离乡背井的难民只能依靠世界各国的人道主义救助勉强生活,关于食物他们降到了人类的最低生存需求:只希望每天可以找到维持家人基础饮用的淡水。我希望这个世界不要忘记,在幻化为无尽的灰烬前,这片不到3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过最为精彩的融合饮食,被称为瑰宝也不会为过。
十月本该是蓝蟹丰收的季节。
麻辣蓝蟹,葱爆蓝蟹,清蒸蓝蟹 —— 这是大多中国人烹饪蓝蟹的美味绝招。 但在加沙,一种奇妙的阿拉伯滋味会晕染整锅蓝蟹。巴勒斯坦海滩,海鲜曾经是生活的全部,是的,他们不仅吃海鲜,还有着全球最独特的海鲜料理大法,人们能在一口鲜甜多汁的蟹腿里,品尝到阿拉伯商人近千年的香料贸易之精华。
孜然、多香果、豆蔻、胡椒…千年前的阿拉伯帝国,参与丝绸之路上各国针织布皮食材香料的贸易和流通,也让这些香料滋味留在了自己的饮食里。一道常见加沙海鲜汤,简单的鱼头汤底,就加入原产于印度的豆蔻、地中海的香叶和欧芹根熬煮。煮好后,地中海里的粉虾、蓝蟹和鱿鱼,会在原产于埃及的孜然、印度的胡椒、多香果、地中海的橄榄油里炒制,倒入汤中,最后加上源自地中海的莳萝和巴基斯坦的柠檬调味。
多重海鲜滋味和香料香味汇集一锅,入口香气绚烂璀璨,层次异常丰富,让人拍案叫绝。
如果没有战争,加沙西部地区的人们应该正忙着吃瓜。
巴掌大的嫩西瓜,果肉还泛着青白色的模样,远远没有成熟,却被直接架在炭火上烧。熊熊烈火里,瓜皮很快变成了焦黑的颜色,整个果子也从挺立的脆嫩变身仿佛没有骨架的瘫软。柴火的另一边,小麦粉和水正在被搓揉成薄饼状。等到火焰烧到一定时间,炭灰聚够量,这些带有余热的炭灰就会变身“面饼”的底座和盖被,赤身裸体的将面饼加热到能食用的酥脆状态。
表皮烧成炭黑的西瓜被洗净,切成小块,与同样切成小丁的黄瓜洋葱搅拌均匀。碾碎的芝麻,和橄榄榨出的汁液混合出这道“沙拉”的酱汁,在简单莳萝、欧芹、盐的调味点缀后,这道穿越千年的味道会被盛在一个巨大的铁盘上。开完集会的人们会围坐在它周围,用手撕扯着在炭灰里烤热的面饼,在食物的抚慰中结束这天的辛劳。
靠近加沙西部的西奈半岛的人可能是最擅长把瓜吃出百般滋味的。《圣经旧约》里记载着摩西决定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在艰难的旅途中,犹太人忍不住回想起在埃及吃到的美味:有地中海里的鱼,有沙漠里的西瓜,有半岛上广泛种植的黄瓜,还有那些香气冲鼻,让人印象深刻的香料。
中国人熟悉的,那个切开后红艳多汁的夏日解暑佳品,是人类在后来育种过程中不断进化产生的滋味。留存在加沙西部的炭烧烹制,才是西瓜在人类文明之初,最原始的吃法和模样。
对于中国人,这些调味似乎过于混搭,但在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生活里,它们无比自然融洽,就像搭配这款海鲜汤的新疆手抓饭的亲兄弟“阿拉伯鸡肉抓饭”,和希腊沙拉的亲姐妹“塔博勒色拉”,虽然看似不过一汤一饭一菜,却展现出了千年的贸易和世界的颜色。
有种食物,一直被寄望能为这片中东土地带来和平:胡姆斯Hummus,一种备受每个民族拥戴的酱状食物。
很少有人能说明白,它究竟原创于哪个民族。但他们都一致赞成:刚刚出炉的大饼配上胡姆斯可以说是天下最美的食物。在这片被地理学家叫做“黎凡特(太阳升起的东方)”地带,胡姆斯无处不在。
曾几何时,中东原住民散落在如今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遍地种植着鹰嘴豆、小麦和橄榄树,生活简单而朴素。不远处的埃及盛产芝麻和蚕豆,他们也会彼此贸易,相互出口,互通着饮食习惯,共同孕育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滋味。
自制胡姆斯酱,几乎是每个中东家庭的主妇的必备技能。我们可以把胡姆斯,理解为“质地细腻的鹰嘴豆蘸酱”,每家的配方都不太一样,风味也略有差异。但据说是否会做胡姆斯酱,是当地挑选媳妇的硬标准之一。
制作胡姆斯的鹰嘴豆需经过长时间浸泡和慢火煮,粗纤维含量会增加,蛋白质含量能提高,脂质则可减少。胡姆斯的基础配料,主要是橄榄油、白芝麻酱、柠檬汁、大蒜泥和香菜,这当中除橄榄油和白芝麻酱是现成的外,其他均要手工加工。
“将鹰嘴豆制成胡姆斯,体现了一种对于精致生活的追求。”中世纪阿拉伯食物专家查尔斯 · 佩里曾经这样认为。
以色列借助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曾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人前来此地生活安居。这些新的移民们,之前或生活在美国,或在意大利,甚至可能来自澳门… 曾经的饮食习惯跟随着他们来到了这个新的家园,他们认识了胡姆斯,胡姆斯也借助他们走向了世界。
以色列人不仅将胡姆斯视为以色列饮食文化的象征,甚至将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命名为“国际胡姆斯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胡姆斯爱好者会将自己吃胡姆斯的照片贴在社交媒体上。不仅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喜欢吃胡姆斯,邻近的希腊人、塞浦路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也都将胡姆斯视为餐桌上并不可少的美食。
每一个热爱“胡姆斯”的人,大概都不忍见到如今对立的战局。“Make hummus, not war”,和而不同,把差异留在不一样的胡姆斯里,就够了。
Instagram上,一个原本在加沙记录自己日常美食生活的博主在战争开始后,开始记录加沙老百姓们在战火袭击下居无定所的生活。即便周围一切都似乎暗淡无光,他依旧会以“早上好,世界”作为自己每篇内容的开头。
镜头里,你能看见人们在断电断气后,将毛驴改造成“滴滴”。没有煤气,就烧木柴为自己泡一杯热茶。小朋友们在学校临时搭建的难民营里游戏,当他问到孩子“你感觉怎么样时”,玩在劲头上的他们仍然会笑面满意,会说,希望战争停止,想回家。
他镜头里记录的仍然是勇敢和微笑,而这,也是人的力量。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似,我们无法知道战争会持续多久。但这片星球上命途最多舛的土地,似乎总能在片刻的宁静里,快速爬起来。希望当一切雨过天晴,那些独属于这片土地上精彩丰富的滋味,可以再次回归到人们的餐桌上。
END